欢迎来到饭店在线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饭店调查

当个临食工 追求性价比也是一种潮流

发布时间:2021-11-18 08:45:33 作者:佚名   来源: 海南省消费者委员会

可乐1块钱一瓶,方便面9块9一箱,进口的巴黎水5块一瓶买一送一……只有正常售价一到三成的零食和饮料,甚至包括知名品牌和进口产品,唯一的挑战是,需要算准保质期和自己的食用速度!

 

近期,各电商平台疯狂打折促销的同时,一股理性消费的精致抠潮流却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起来,他们以“会过日子”为荣,自称“临食工”的他们撑起了数百亿元的临期食品市场。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临期食品出圈逻辑探析》给出的数字则是近200亿元。

 

超四成消费者愿意向亲友推荐 “临期”打折掀起新销售高峰

 

据淘宝×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淘临期食品,薯片等膨化食品、方便面、饮品等品类是“临期界”的畅销品。食品在保质期剩下20%—50%期间,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往往还会迎来一轮新的销售高峰,被称为“临期效应”。

 

准确地说,“临期食品”是指仍在保质期内,但是距离期满并不远的食品。

 

早在2012年,我国国内就出现了一系列临期食品线上售卖App,在过去的不到十年里,临期食品的消费市场悄然成型。也是在这一年,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并单独出售,如超市的“临期食品专柜”。

 

各省市也都对“临期食品”出台了相关地方性管理规定,如《广州市临近保质期和超过保质期食品管理办法》等,明确将“临期食品”的“临期”定义为:将处于保质期届满日之前指定天数或指定比例天数内的食品界定为 “临期食品”。

 

有业界人士表示,在实际销售中,知名的大型商超会执行更为严格的要求,食品保质期限到达40%左右的时候,就会被退回给供应商,成为临期食品。当食品被贴上醒目的“临期”二字时,就开始打折,售价仅为原价的20%-50%。

 

数据显示,超过四成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未购买过临期食品的消费者,有超过一半认为未来会出于各种原因而购买临期食品,临期食品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资本和商家嗅到商机,线上线下的相关店铺越开越多。天眼查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100家临期食品企业,其中约八成是近一年内成立的。近三年来临期食品企业注册量呈现增长趋势,2021年截至6月共注册相关企业20家,同比增长82%。淘宝上也有近万家带有临期食品标签的店铺。

 

庞大的市场规模叠加可观的消费主体,让临期食品一跃成为新风口,成为各大电商平台争相开辟的新业态。

 

线上销售渠道主要为综合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和拼多多。此外,还包括微信群、独立App如好食期、甩甩卖等。“好食期”在2018年获得了阿里巴巴独家1.1亿元C轮融资;今年4月折扣超市“小象生活”也获得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好特卖”在2019年至2020年两年间完成了四笔融资。

 

线下临期食品购买地点主要包括进口超市的临期食品柜及临期食品专营店,盒马鲜生、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等,往往都会专门设立“临期食品货架”。

 

在广州,被网友称为“零食界的奥特莱斯”的扫货猫于去年12月开业,至今年8月,已在广州铺设了10家分店,以平均每月一家的速度扩张。今年4月开业的大汇仓花城汇店,同样是一家主营临期食品的特卖超市,目前在深圳、广州江南西等地也有线下店。

 

年轻人购物趋于理性 26-35岁是主要消费群体

 

很多观念认为,喜欢买便宜商品是老年人的朴素生活习惯,但是数据表明,临期食品接近一半的消费者是26-35岁的中青年。

 

央视财经大数据发布的《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显示,年轻人的消费态度开始趋于理性和有度。年轻人数量庞大,使用平台传播的能力强,很快使得临期食品得以走红。吃临期食品以前曾被视为抠门、寒酸的行为,如今被看作是理性消费、低碳环保、减少浪费等正能量之举。相关话题讨论持续升温,甚至还多次冲上热搜。

 

新快报记者搜索发现,截至2021年10月,有近9万“临食工”聚集在成立于去年9月的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交流心得。

 

新浪微博上#年轻人买临期食品来减少浪费#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小红书上相关笔记有近1500篇,B站也有大量的临期食品开箱笔记。

 

临期食品“发挥余热” 助力环保慈善

 

临期食品的消费者之中有人因为急速增长的生活成本选择消费降级,有人希望践行更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有人乐此不疲地寻找着临期食品,挖掘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3的粮食被损失或浪费,高达约13亿吨。而被商超根据规定处理的临期食品,也是导致浪费的重要一环。临期食品的热销,为减少食物浪费提供了新方案。

 

另一方面,企业捐赠临期食品,再由食物银行分发给有需要的人群,这一公益模式在近年来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据媒体报道,每天上午8-10时,上海浦东新区峨山路的绿洲食物银行就会开始发放食品。街道里的低保户可以在这里排队领取蔬果。10时后,街道里的环卫工人们会前来挑选。领取不完的食物,则会由社区志愿者们分发给社区周边的一些低收入家庭和独居老人们。据介绍,绿洲食物银行共帮助239家食品厂商,“抢救”了1000多吨即将浪费的临期食品,免费发给需要帮助的群众100多万人次。

 

专家分析

 

临期产品为何如此火热?

 

临期产品之所以如此火热,艾媒咨询师分析称,首先是价格优势。其次,过往几年过度的金融贷款养成了消费者超前消费的习惯。而随着政府逐渐加强对金融消费贷款的监管,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消费者超前消费情况的出现,因此近两年消费者逐渐加大在临期折扣食品领域方面的消费。

 

从宏观角度而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进一步驱动临期食品行业的发展。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食品行业安全工作意见,明确督促企业需要对食品的保质期标识和进货验收记录等严格执行,并严令禁止过期食品翻新销售的行为,这对于临期食品行业起到了有效规范的作用。2020年,全国总工会颁发通知,提倡减少餐饮、食品浪费,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临期食品行业也起到了鼓励的作用。

 

此外,临期食品本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只是由于品类长期单一,临期食品都躲在大型商超的角落,入不了年轻人的眼。直到2020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实体店没有营业,导致大量食品滞销。产业链上游囤货积压,许多临期商品销售商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以低价购买供应商的食品,临期食品这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消费观念的转变,很多人不再一味地追求高消费,开始对未知的经济风险有了防范心理。在花钱方面,很多人变得勤俭节约,以“低价、去品牌化、物美价廉、基本功能”为特征的消费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喜欢高品质但消费能力又匹配不上的年轻群体而言,临期食品就成了他们不错的选择。


原文链接:http://www.hn315.net.cn/newones.asp?id=9143

独家报道︱团餐成长为中国餐饮业生力军

独家报道︱...

  2019年全国团餐总体运行平衡。团餐已发展到近1万亿的规...